
中国历代酒文化发展状况 |
|
时间:2014-11-06 17:22:35 | 来源:华夏藏酒网 | 点击:4402 | |
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发展,西方的酿酒技术与我国传统的酿造技艺争放异彩,使我国酒苑百花争艳、春色满园。啤酒、白兰地、威士忌、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国外酒在我国立足生根;竹叶青、五加皮、玉冰烧等新酒种产量迅速增长;传统的黄酒、白酒也琳琅满目、各显特色。中国酒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。 周秦两汉时期 西汉承秦末大乱之后,统治者减轻劳役赋税、与民休养生息,促进了农业生产,也活跃了工商业。天下安定,经济发展,人民生活得到改善,酒的消费量相当可观。为了防止私人垄断,也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,汉代对酒实行专卖,始于汉武帝天汉三年(公元前98年)御史大夫桑弘羊建议“榷酒酤”。但只实行了17年,因在盐铁会上遭到贤良文学者的坚决反对,不得不做让步,改为专卖征税,每升税四钱。 汉朝时人们称稻米酒为上等、稷米酒为中等、黍米酒为下等。武帝时东方朔好饮酒,他把喜爱的枣酒称作仙藏酒,还有桐到酒、肋酒、恬酒、柏酒、桂酒、菊花酒、百未旨酒(一名兰生)、椒酒、斋中酒、听事酒、香酒、甘醴、甘拨等。 汉武帝时期,我国的欧亚种葡萄(即在全世界广为种植的葡萄种)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,汉使张骞出使西域时(公元前138-公元前119年)从大宛带来的。在引进葡萄的同时,还招来了酿酒艺人。据《太平御览》,汉武帝时期,“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”,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,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得规模。我国栽培的葡萄从西域引入后,先至新疆,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,其后传至华北、东北及其他地区。 东汉末期,曹操发现家乡已故县令的家酿法(九酝春酒法)新颖独特,所酿的酒醇厚无比,将此方献给汉献帝。这个方法是酿酒史上,甚至可以说是发酵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。这种方法,现在称“喂饭法”。在发酵工程上归为“补料发酵法”。补料发酵法后来成为我国黄酒酿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。 三国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时,穆帝永和九年(353年)王羲之与名士谢安、孙绰等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“曲水流觞”的盛会,乘着酒兴写下了千古珍品《兰亭集序》,可以说是酒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一页。 到了南北朝时,酒名已不再仅是区分不同酒类品种的符号,开始比较讲求艺术效果,并注入了美的想象,广告色彩也日渐浓厚。当时酒的名字有金浆(即蔗酒)、千里醉、骑蟹酒、白坠春酒、缥绞酒、桃花酒(亦称美人酒,据说喝了这种酒可“除百病、好容色”)、梨花春、驻颜酒、榴花酒、巴乡清、桑落酒等,十分悦耳。 唐代时期 宋代时期 冷官门户日萧条,亲旧音书半寂寥。 惟有太原张县令,年年专遣送蒲桃。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,多次遭贬。在不得意时,很多故旧亲朋都不上门了,甚至连音讯都没有。只有太原的张县令,不改初衷,每年都派专人送葡萄来。从诗中,我们还知道,在宋代,太原仍然是葡萄的重要产地。 到了南宋,陆游的《夜寒与客烧干柴取暖戏作》: 稿竹干薪隔岁求,正虞雪夜客相投。 如倾潋潋葡萄酒,似拥重重貂鼠裘。 一睡策勋殊可喜,千金论价恐难酬。 他时铁马榆关外,忆此犹当笑不休。 诗中把喝葡萄酒与穿貂鼠裘相提并论,说明葡萄酒可以给人体提供热量,同时也表明了当时葡萄酒的名贵。 元代时期 米酒是元朝北方农区的佳酿,据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描述:“没有什么比它更令人心满意足的了。温热之后,比其他任何酒类都更容易使人沉醉。”另据意大利学者研究:马可·波罗曾把中国的酒方带回欧洲,现今的“杜松子”酒,其方就记载于元代《世医得效方》中,当时被欧洲人称为“健酒”。 元朝还盛产一种粮食酒,蒙古语称其为“答刺酥”,该词还常被元杂剧使用。元杂剧中就有“去买一瓶打刺酥,吃着耍”的词语。 元朝时期美酒品种类繁多,这必然要求酒具与之匹配,当时酒具有酒局、酒海、杯、盏、玉壶春瓶等。元大都(今北京)就出土有玉酒海,为元朝宫廷用具。 明代时期 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准民自设酒肆,正统七年(1442年)改前代酒课为地方税,以后又采取方便酒商贸易、减轻酒税的措施,因此酒的交流加快,徐渭在《兰亭次韵》一诗中无限感慨地说:“春来无处不酒家”,可见当时的酒店之多。这期间,黄酒的花色品种有新的增加。有用绿豆为酿制的豆酒,还有黄地酒、鲫鱼酒等。万历《绍兴府志》:“府城酿者甚多,而豆酒特佳。京师盛行,近省地每多用之。” 清代时期
转载注明:华夏藏酒网(www.hxc9.com) |
|
|
|
上一篇: 中国饮酒史 | |
下一篇: 黑龙江白酒品牌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