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香型亦称兼香型、复香型、混合香型等。大曲酒中除酱、浓、清三大基本香型之外,还有一些衍生出来的具有不同香型风格的大曲白酒。如凤香型大曲酒的代表酒类西凤酒,兼有清香和浓香风格。西凤酒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,产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,始于殷商,盛于唐宋,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。如我国白酒香型中一个独特品种——四特酒,此酒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,并出口欧美、东南业、韩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,被誉为“中国名酒”。 西凤酒 1.产地:陕西省凤翔县。 2.原料:以优质高粱为原料,用大麦、豌豆制曲。 3.酿造:选用当地特长的高粱为原料,用大麦、豌豆制成高温大曲。工艺采用续渣发酵法,发酵窖分为明窖和暗窖两种。工艺流程分为立窖、破窖、顶窖、圆窖、插窖和挑窖等工序,自有一套操作方法。蒸馏得酒后,再经三年以上贮存,然后进行精心勾兑方出厂。 4.特点:西凤酒酒液清亮透明,醇香芬芳,清而不淡,浓而不艳,集清香、浓香之优点融于一体,幽雅、诸味协调,回味舒畅,风格独特。因影响甚广,已自成一格,另外称之为“凤香型”,被誉为“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头”。即酸而不涩,苦而不黏,香不刺鼻,辣不呛喉,饮后回甘、味久而弥芳之妙,被人们赞为它是“凤型”白酒的典型代表。 5.来源:西凤酒产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,凤翔古称雍州,酿酒历史悠久。雍州是上古农业大师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,历来颇具兴农酿酒之地利,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。西周时期,境内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中有各种酒器,充分说明当时盛行酿酒、贮酒、饮酒等活动。《酒谱》记有:“秦穆公伐晋及河,将劳师,而醑惟一钟。蹇叔劝之曰:‘虽一米投之于河而酿也’,于是乃投之于河,三军皆醉。”这就是流传在雍州“秦穆公投酒于河”的典故。 唐代肃宗至德二年(757),将雍州改为“凤翔”,取意周文王时“凤凰集于岐山,飞鸣过雍”的典故。自唐代以来,凤翔就素称“西府凤翔”。仪凤年间,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途经凤翔柳林镇,饮后不觉心情畅快,即兴吟诗曰:“送客亭子头,蜂醉蝶不舞。三阳开国泰,美哉柳林坞”。宋嘉佑七年,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作有赞柳林酒的诗文:“花开美酒唱不醉,来看南山冷翠微。”到明代,凤翔境内“烧坊遍地,满城飘香”,酿酒业大振,过境路人常“知味停车,闻香下马”,以品尝西凤酒为乐事。清代末期,在“八百里秦川”的宝鸡、岐山、郿县及凤翔县等酿制的烧酒均称“凤酒”。另据1929年编的《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实录》记载:“凤翔县兴盛德之凤翔烧酒”获二等奖。1956年在凤翔县新民酒厂的柳林镇两个生产小组基础上建成西凤酒厂。西凤酒打向海外,屡获大奖,盛名大振。至今,已四次荣获中国名酒称号,八次夺得国际金奖。近年,在原凤香型酒的基础上,开发了具有凤兼浓香型、凤浓酱香型、浓香型特点的系列西凤酒,开创了三味一体美酒先例,品味绝佳。 四特酒 1.产地:江西省樟树市。 2.原料:选用整粒饱满的大米为主要原料。 3.酿造:选用肥硕大米或糯米、高粱为原料,以优质小麦制成大曲为糖化发酵剂,汇合甜酒与大曲酒两者之长,形成独特的酿造工艺。经地窖发酵,醅香蒸酒,摘取酒身,贮存陈酿,以老酒为底,进行精心勾兑、调味,最后装瓶出厂。 4.特点:四特酒酒液无色透明,其香闻之清雅,饮后浓郁,回香独特,入口醇甜绵软,味感绵长,酒体香味物质协调,饮之不干口、不上头,且香气喷发,溢满于室,回味恰到好处,有心旷神怡之快感。 5.来源:江西省樟树市原属清江县。该地酿酒历史悠久,在樟树镇附近的多处古文化遗址中,有商代早期的酒器,如青铜器的觚、原始瓷釉的樽等,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。在元、明两代,樟树镇以药业与酿酒业闻名,为当时全国33个著名的大工商城镇之一。明清时,四特酒原名高粱酒,因按酒质分级,以四个特字标记为最优质的产品,因品质优良,畅销于湖、广、浙、闽等地。由于该酒具有“亮似钻石透如晶,芬芳扑鼻迷逗人,柔和醇甘无杂味,滋身清神类灵芝”的四大特色,并因此而得名“四特酒”。1952年时,当地政府在旧酒坊的基础上,成立“樟树酒厂”。1959年正式恢复四特酒生产。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品尝四特酒后,赞誉道“清香醇纯,回味无穷”。其后于1983年易名为四特酒厂。 四特酒于1963年、1980年、1986年均被评为江西省名酒;1980年、1986年又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;1984年获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银杯奖;在1989年,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荣获国家优质酒称号及银质奖章。
转载注明:华夏藏酒网(www.hxc9.com) |